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竹产业发展情况总结(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关于竹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1
**县人民政府
(2021年9月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竹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为全省重点竹产区之一,竹林资源优势突出。全县竹林面积40.3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36.9万亩,坡度25度以下地势条件利用率较高的竹林约占70%;小径竹面积3.4万亩。全县毛竹立竹总株数约7500万根,年最大采伐量1200万根,2020年实际采伐约850万根,年产毛竹笋干1.2万吨。早元竹种植已形成一定的区域集群优势,全县早元竹林面积2万亩,年产早元竹鲜笋1万吨。
目前,全县共有竹产业加工企业20家,其中毛竹加工企业16家、早竹竹笋加工企业4家,主要产品包括竹拉丝、烧烤签、牙签、竹跳板、竹片和早元竹笋等。县内安徽宏宇竹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泾青太、群惠两个早元竹专业合作社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他多为小微企业或合作社联户经营。
2020年,全县竹产业年产值为4.48亿元,其中一产1.13亿、二产1.57亿、三产1.78亿,从业人员约2.5万余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竹林经营水平总体低下。目前,我县竹林还是以生产竹材为主,竹林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综合利用模式刚刚起步。受市场影响,近年来,我县毛竹价格持续走低,由原来的每百斤四十多元跌至现在二十几元,农民经营竹林积极性严重受挫,加上近年来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导致林农不愿再投入更多资金,竹林经营水平不升反降,部分偏远山区,农户甚至放弃经营,任期自然生长。
(二)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我县竹林主要分布在蔡村镇、汀溪乡、茂林镇等山区,运材道大多还是多年以前的老路,只能通到山下,且大多未硬化,直达山上的运材道严重缺乏,在劳动力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竹林经营。但由于竹林大多是分户经营,新建林内道路极为困难。
(三)竹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全县竹产业主要以竹片、竹拉丝等低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县内较大规模的竹产业经营主体也极少,多为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经营规模小,缺乏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竹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受市场低迷影响,近年来,投入竹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多数竹加工企业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转,很难再扩大生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步伐也在放缓甚至停滞,随着近年来竹材价格下跌,竹加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三、下一步打算和建议
(一)下一步打算
1、创优扶强壮大加工产业。择优扶强,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本土企业,在县内重点支持发展1-2家产品竞争力强、具有较大规模、辐射带动力强的毛竹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产业延链、补链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聚集度。通过培育壮大加工产业,带动毛竹市场,从而提高竹农生产积极性,提升竹林经营水平。充分利用我县早元竹笋产供销一体化优势,加大对早元竹专业合作社扶持引导,结合枯死松木清理实施退化林修复,鼓励引导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早元竹,通过合作社+基地模式,迅速扩大早元竹笋产业规模。支持早元竹笋品牌创建和营销,加大对品牌创建、 “三品一标”和国家专利认证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将早元竹笋培育成我县竹产业发展特色名片。
2、创新机制推广规模经营。积极引导竹农以承包经营竹林资产或货币出资入股的方式,组建按股份分红的股份制合作组织,加快推进竹林经营向规模集约高效发展。积极探索林地托管式股份合作,对常年在外务工以及山场资源分散不便经营等情况,由合作社托管经营,按比例分配收益,解决基础设施无人修建、竹林经营水平不高、分散经营成本较高等难题。
3、科技引领加快转型发展。以我县与科大讯飞捐赠合作为契机,依托安农大等高校院所,坚持走科技兴竹之路,打造蔡村镇毛竹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园区。着力加强与科大讯飞和安农大的合作,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力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围绕毛竹生态保护和毛竹深加工产业、废品利用、竹下茶产业等内容,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竹产业由单一的竹制品加工利用向竹材综合利用、林下经济整合发展的转型升级步伐。
4、加大扶持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竹产业发展。目前,我县正在制定《**县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将早元竹列入全县林下经济发展重要区域板块, 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培育做强早元竹产业。二是强化服务保障,积极做好银企对接工作,发挥林权收储担保平台优势,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竹林抵押贷款,解决竹产业融资难题。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二)建议
1、建议建立全市竹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协调机构根据全市竹产业发展情况,指导全市进一步优化竹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2、建议简化竹加工和林区道路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出台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使用林地审批指导意见,明确竹产品加工、道路建设等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使用林地标准。
3、建议加大对竹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出台对竹产品企业基建、研发、创标等投入的奖补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创建品牌,提升全市竹产品竞争力。
2021年9月3日
关于竹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2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5月下旬对我市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5月20日至23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知通带领下,调研组深入永安市、尤溪县,实地查看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永林竹业公司等12处竹资源培育、竹制品加工现场及产品交易市场,听取了永安市、尤溪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5月24日,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及市林业局、农办、国税、地税、人行等10个相关部门扶持竹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邀请我市部分竹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掌握我市竹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多年来,市政府始终重视竹业开发工作,把竹产业列为特色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特别是近十年来,推动各地大力培育竹林资源,加快低产竹林改造,加强竹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笋竹加工企业,竹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2012年,全市竹林面积达460万亩,实现竹业产值96.4亿元,10年净增竹林60万亩,竹山产值从2002年的6.6亿元增加到30.1亿元,平均亩产值从167元提高到650元,竹农人均竹山收入由800元增加到2881元,竹业加工产值从9.24亿元增加到66.3亿元。全市笋竹加工企业发展到83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获国家、省驰名(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名牌产品共计26件(种),竹产业成为我市发展最快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两级政府都成立了竹业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推进竹业开发工作。市和沙县、尤溪、泰宁、宁化、将乐等竹业大县林业局设立了竹业开发站,承担竹业开发行业管理职能。永安则专门成立林竹产业局,进一步强化竹业工作。200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连续10年在全市开展竹业开发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竹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
市财政近10年累计投入竹业开发补助资金、竹机具专项资金、品牌奖励资金等1000余万元,向上争取省竹业专项补助资金、省现代农业(竹业)发展项目资金8150万元,用于丰产竹林培育、竹山搬运机具补贴、竹山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奖励等。永安、尤溪等县(市)也相应设立了竹业开发基金和竹业专项发展资金等,保障竹产业发展的基本资金需求。
(三)强化政策扶持
在融资贷款、减征税费、简化手续、项目引进、建设用地等方面,对竹农、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如市政府下发《关于规范笋竹经营管理和统一税费征收标准的通知》等,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简化毛竹采运审批手续,对竹材及其产品运输实行绿色通道,下调竹税费计征价,执行免征农业特产税和对利用“三剩物”加工的笋竹企业实行所得税即征即退政策,为我市竹业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各地还创新融资平台,通过联保贷款、小额授信贷款等,扩大竹山林权抵押贷款覆盖面等,提供积极信贷支持。如永安创新“林权转让、竹山返包”、“第三方仓储质押”贷款,支持竹产业发展贷款余额达4.6亿元。
(四)加强服务指导
广泛推进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林业新机具应用等技术培训,指导竹农提高科学育竹水平和竹业生产效率。做好政企、银企、科技对接和市场信息服务,对企业新技术研发推广、产品标准制定、质量认证、人才技术培训、科技创新孵化、专利申报和企业展览展销等提供服务指导。推动组建市竹业协会、竹胶板专业委员会、省竹协竹凉席分会等,促进企业协作、行业自律。
(五)注重改革推进
开展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明晰产权,赋予竹农经营主体地位,放活经营,调动竹农生产积极性。在全省率先建立12个现代竹林科技示范园,12个笋竹加工集中区和1个竹产业加工园区,建立“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户”三级示范网络,促进提高竹林经营科学化水平和竹加工专业化水平。探索建立笋竹产品交易市场和笋竹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提高竹业贸易的市场化水平,积极打造海西笋竹产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各级政府及林业等相关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市竹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与竹产业发展领先的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在竹林培育、综合利用和竹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等诸多方面尚需不断提升和加强。从此次调研的情况看,我市竹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源建设还需加力
1、竹林经营较为粗放。全市丰产竹林面积105万亩,占竹林总面积22.8%,大面积的竹林管理比较粗放,产量较低。近些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离乡外出打工,不少竹林管理水平下降,边远竹山更是疏于管理,竹林质量变差,低产竹林增多,科学育竹技术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一些产竹区种植品种单一,竹林纯林化明显,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竹林病虫危害呈上升趋势,竹林地力逐渐下降,不利于实现竹林的可持续经营,竹林资源安全存在隐患。部分竹农过度使用化肥,竹笋品质下降,竹材变脆,竹壁变薄,影响后续加工利用。
2、经营模式尚需优化。大部分竹林的承包经营都是均山到户模式,一户多山,一山多户,户均面积小,竹林分散,农户大多自主经营,通过转让、合作、租赁、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合作经营竹林的较少,“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广不够,影响竹林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约化经营措施的实施。
3、基础设施仍需加强。全市现有竹山道路1.16万公里,路网密度每千亩不足2.6公里,交通不便成为竹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竹山灌溉作为竹林丰产培育的重要措施,目前建设水平也不高,灌溉水池12.4万立方米,可灌溉竹林约25万亩,受益面积仅为5.43%。
(二)企业培育有待加强
1、龙头企业较少,集聚带动效应不足。全市835家笋竹加工企业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80家,亿元以上的仅12家,缺少带动性强、能发挥辐射、示范、销售网络等产业龙头作用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一些地方跟风上马门坎不高的低端项目,产品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全行业还未摆脱松、散、小、弱的局面,产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
2、企业经营困难,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受原材料、劳务成本上升、用工紧张、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利润下降,谋求转型升级意愿较强。但大多通过增加投入,购买更新生产设备、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部分创新改进等低水平方式进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性博弈战略意识,例如共同出力整合现有技术,**生产难题,共享技术成果等。而像对产业转型升级意义较大的引进风险投资、融资上市等方式则更为少见。目前我市竹加工企业中,仅永林竹业通过风险投资获得省创投基金3000万元投资,全市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质量不高。
3、技术创新不足,品牌建设仍然薄弱。我市竹类加工企业发展历程较短,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高素质人才尤为缺乏,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对外产学研合作也不够紧密,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仿制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少,初中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不足。多数企业不注重创建品牌,连一些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企业也没有自已的品牌,没有自主出口经营权,产品主要通过外贸出口和贴牌销售。部分企业通过研发生产竹重组材、竹家具、竹餐盘等优势产品偿试品牌建设,但都以企业各自宣传为主,品牌建设效果较难显现。尤溪县柏毅竹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竹旋切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但品牌建设滞后,其生产的一次性竹餐盘等产品目前仍只能贴牌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调研中也发现,我市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竹品牌企业奖励50万元等品牌创建奖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企业争创品牌的积极性。
(三)产业配套尚需完善
1、产业发展不够均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较好,第三产业则培育不足。竹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市个别县市初步开展了尝试,但开发、挖掘不足,不成规模,竹旅游文化产值占整个旅游产值和竹产业产值的的比重微乎其微。起步较早的永安市竹文化旅游业年产值约1千万元,只占到其竹业总产值的0.31%,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现有竹加工主要局限于物理利用,生物及化学等利用不多。而由于产业链不够长,物理利用也不够充分。大量采伐剩余的竹叶、竹枝、竹加工剩余边脚料等,因本地无相应的加工利用产业链配套而大部份丢弃浪费,资源利用率不高。新建成的永安汇宝能源有限公司利用竹山和企业废弃的竹枝、叶、屑等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为变废为宝开发新型环保清洁生物能源、促进全竹高效利用、农民增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这些废弃物分布零散,收集、储存、运输困难,企业回收成本负担过重,影响进一步产业化。与浙江等沿海地区相比,我市对这类环保型、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缺少有力的政策扶持,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竹产业链的延伸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
3、综合服务配套不足。如服务业中的物流体系和交易市场培育建设滞后。各地竹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农村,一些地区仍存在竹农卖竹难、企业买竹难现象。竹农与企业之间没有实现有效流通对接,原料竹销售价格大多受中间商制约,无法实现竹农和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地区原料竹、半成品运输流通没有实现就近配送,增加了流通时间和环节,企业物流成本高,不利于产业集约化发展。现有的笋竹产品交易市场等平台规模不大、综合性不强,大部分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竹子生长比树木快,而且自我更新能力强,一次造林后只要合理经营便可年年择伐、永续利用,是极好的可再生资源。竹子四季常青,全身是宝,应用广泛,加工利用产业带动力强,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覆盖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因此,竹子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竹产业发展,继续深入开展竹业开发竞赛活动,并将活动延伸至竹文化旅游领域,成立涵盖一、二、三产的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竹产业发展的指导,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上新水平。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三明实际科学编制全市竹产业发展规划,对进一步提升一产、做强做大二产、积极发展三产进行科学谋划,积极培育竹产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精心做好竹产业综合发展大文章,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继续强化资源培育
1、持续增加资源总量,提高资源产出率。要抓好竹资源培育的分区指导、科学育竹、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广工作,夯实竹林资源这一产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努力新建扩大丰产竹林面积,另方面对占竹林面积近80%的现有大量低产竹林进行技术改造,强化护笋养竹、合理采伐、人工促进自然扩鞭和大径竹施肥培育等竹林科学抚育措施,充分挖掘其孕含的增产潜力,科学合理确定单位面积立竹量,不断增加高产、高效、优质的资源总量。要注重建立生态健康竹林,通过合理留养、补植套种阔叶树,推广竹林下套种金线莲、草珊瑚、黄精等生物药材,逐步提高竹林混交比例,增加环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降低竹林病虫害风险,保障竹林资源安全,并大幅提升竹林经营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市县财政应提高竹山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采取以奖代投、适当补贴的办法,引导竹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竹山经营条件。各地可结合通村公路和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快竹林道建设步伐。要积极引导群众采取集资投劳、企业资助、“以竹换路”、“以竹换池”等办法,加快竹山便道、灌溉水池建设步伐。特别是“以竹换路”、“以竹换池”做法,由企业垫资为竹区修路,修灌溉水池,竹区以今后生产的竹材、竹笋作价偿还,既能解决企业原料供应问题,又能解决竹农修道、修水池资金的不足,实现企业与竹农互利双赢。
3、优化竹山经营方式,推动实现联合经营。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建立合理的投入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处理好基地农户和企业的利益关系,通过共同投入,定向供应,共享利润等形式,用经济杠杆把企业和基地农户捆绑起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股份制合作社建设,不断优化经营方式。要加大林权流转力度,推进资源评估中心、流转交易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竹农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流转竹资源经营权,实现竹资源向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或能人集中,推动竹林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三)增强行业竞争能力
1、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实力。要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鼓励龙头企业培养业务骨干,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应组建自己的科研队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要积极引导、支持市、县竹业协会、市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永林竹业院士工作站等发挥积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企业扩大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国际竹藤组织等的联系交流,深化产、学、研合作,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竹材加工、竹子化学利用、竹绿色食品加工、竹纤维利用及竹副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完善和优化竹系列相关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优化竹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保护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2、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发展。要加快优势企业培育,做大做强现有国家、省、市级笋竹龙头企业,并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通过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企业整合,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适度合并扩张,全市建成若干年产值十亿元以上的笋竹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升级,助推福建和其昌、三明健盛加快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增发融资。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培育一批小而强、小而精、小而特的中小企业和半成品加工企业,促进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相互合作,细化产业分工,加强上下游配套,实行集团化经营,逐步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开拓市场,实现全行业集群式健康发展。
(四)加快第三产业配套发展
1、大力发展竹文化旅游产业。市林业部门要注重扩大竹产业的发展领域,发展竹产业的新兴业态。市文化、旅游部门要将竹文化旅游纳入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推动新兴笋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在获得“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绿竹之乡”称号的永安、沙县、尤溪、将乐、泰宁等县(市),充分发挥已有的品牌优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开展竹文化旅游资源的系统挖掘和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加快永安九龙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尤溪竹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现有永安笋竹节、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等科技文化平台、建宁孟宗笋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建设一批竹文化创意产业园、竹乡森林人家、竹文化主题商务酒店、竹子展览馆、竹园林与竹主题公园,策划举办竹产业主题节庆会、设计赛事等,用绿的山水、竹的海洋、悠久灿烂的竹文化、浓郁清新的竹乡风情、琳琅满目的竹制品,以及风味十足的笋竹系列食品等一切竹元素符号、一切竹品牌形象,打造新兴的三明竹文化旅游产业。
2、加强流通交易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竹产业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通过专业的物流配送,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半径、减少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建设竹产品仓储交易中心,积极推广永安竹业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模式,推进中国(永安)竹具城二期项目的建设进度,逐步将我市打造成集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五)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1、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各级政府、林业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联系,共同探索解决林权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体制机制,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鼓励银行开展林业信贷业务,切实解决山区林农和企业发展竹产业资金难题。要按照兼顾财政补贴能力、竹农缴费能力、保险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的原则,逐步普及森林保险业务,提高竹农和竹业企业抗风险能力。要进一步推动创新林业金融产品,成立林业担保公司,简化程序,放低门槛;探索创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适合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内部组织方式和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基金+协会会员”信贷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
2、加强政策服务保障。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现阶段有关政策,继续坚持和扩大对竹产业的政策扶持,在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标准体系建立、森林(竹林)认证、内外贸市场开拓、信息平台搭建、营销网络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继续坚持鼓励和引导,积极争取将我市竹地板、竹家具等系列竹制品列入“政府采购”和“建材下乡”产品名录。要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针对有些品牌鲜为人知或企业各自为阵分散宣传效果微乎其微的问题,建议整合政府和社会新闻宣传资源,对各类竹业品牌进行整体打包策划、统一宣传推介,提高品牌推广运用效果。要先行先试,在竹产业园区的土地、税收等方面加大优惠幅度,做大尤溪西城、沙县琅口等12个笋竹加工集中区,加快永安洪田竹产业加工园区建设,吸引更多本市和国内外大型笋竹企业入住园区,促进园区发挥聚集效应,推进竹产业集约化发展。
关于竹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3
一、基本情况
彝良县内竹类资源丰富,竹种分布广泛,竹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彝良县委县政府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目的地“三张牌”,大力发展竹子基地建设,于2018年制定出台了《中共彝良县委 彝良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彝良县竹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实施方案》,明确了竹产业基地建设政策措施。自2000年以来,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整合林业重点项目资金大力培育发展以方竹、筇竹为主的笋用竹基地,取得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8月,全县已建成竹产业基地46.5万亩(新建6万亩), 投产面积27.5万亩。2019年可实现鲜笋年产量5.9万吨、产值4.72亿元;竹材产量1.45万吨、产值580万元。竹产业总产值4.778亿元,竹产业发展共覆盖14个乡镇竹农5万余户21.3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万户4.47万人),户均创收9000余元。竹产业基地建设的大力实施,切实增加了农民增收,助力了脱贫攻坚,促进了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存在问题
1、部分乡镇对竹产业基地建设的力度不够。在脱贫攻坚户脱贫的五条标准中,部分乡镇对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乡镇林业站的干部主要工作都在其他工作上,在组织群众参与竹产业基地建设中干部力量薄弱。在发展产业资金的安排有些乡镇还不到30%,用于发展竹产业的资金几乎为零。
2、林地管理粗放。部分竹农思想认识不高,发展竹产业的意识和动力不足,重造轻管、只造不管、只采(笋)不管、没有留笋护笋意识,经营管理粗放,竹林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单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3、资金投入不足。在产业基地建设中主要以退耕还林项目资金为支撑,提质改造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缺口资金较大;林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4、组织化程度低。全县注册登记的林农专业合作社272家,但是真正组织竹农发展产业的不到10家。
5、企业对竹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不足。虽然在引进的五家以林业资源为原材料加工的竹企业中,有彝良县蒿源山野菜食品有限公司、彝良县山益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有以竹笋为原材料的加工生产线,由于刚生产运营,收购的竹笋数量较少,大多数竹笋仍以原始的粗加工或以原材料形式外销,对地方税收贡献不大。
三、工作建议
1、强化领导,发展壮大竹产业基地。按照《中共彝良县委 彝良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及《彝良县竹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彝良计划建设发展以笋用竹为主的竹产业基地总体规模达100万亩,现已建成46.5万亩,还要发展50余万亩,县林业和草原局要加强技术业务指导,派出技术人员下沉一线开展督促指导;乡镇要加强对竹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把竹产业建设同其他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时,随着退耕还林项目计划指标的减少,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投入是关键,建议地方财政不断加大竹产业发展投入。
2、建立竹林基地示范基地。按照“三河三路三片区”规划全县竹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作用,着力抓好县、乡镇、村样板,连片打造竹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在2020年底实施12.5万亩,全县竹产业基地达53万亩,通过几年继续努力,全县竹产业基地规模达100万亩。
3、着重竹产业基地质的提升,全面加强提质增效。有效实施管理,抓好竹林基地造林的抚育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促进增产增收;四是提高组织化程度。
4、做好一二三产业链的链接。依托富裕的竹笋资源,创优投资发展环境,筑巢引凤,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培育竹子种植加工企业。培育以竹林生态旅游、竹文化农家乐为主的企业,努力拓展三产链。五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昭通市委市政府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竹产业建设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强县紧密结合,进一步建立完善竹产业发展机制,不断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夯实竹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再引进1至2家龙头企业,继续加强竹产品研发,着重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做大做强竹产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