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芒种节气心得体会和思考范本3篇(2022年),供大家参考。
今日芒种,所谓“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是也。芒种之时适宜谷物作物的种植生长,芒种后再种庄稼的存活率逐渐变低,所以农人此时也开始忙碌起来,芒种由此成为种植时机的分界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芒种节气心得体会和思考范文3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芒种节气心得体会和思考【篇一】
“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掌灯夜插秧”,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农民要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所以“芒种”又称“忙种”。作为一名工作于西南边陲、高原西藏的基层党员干部也是如此,值此时节,一方面要忙着收获,收获辛勤“耕耘”带来的喜悦;另一方面要忙着“播种”,脚踏实地再次种下“爱国敬业、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的“种子”。
种下“爱国敬业”的种子,争当像“胡杨树”那样保家卫国的边疆卫士。成年的胡杨树,其纵向根系可达10米,横向的根系长度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100米。其根须透过干燥且厚的沙石层,牢牢扎根在热土层上,那片热土上有它赖以生存的水分、养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西藏,我们要播下胡杨树一样为祖国守卫边疆的“种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热土层”,从中汲取我们所需的“水分”“养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群众,要始终把各族人民当成我们汲取力量的“热土层”,将自己的“根须”深深扎在人民群众这片热土地上。往“深”里扎,扎到最基层,多走泥土路,广闻乡土情;往“实”里扎,融入各族群众中,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一棵胡杨树能牢固一亩沙地,成片的胡杨林,则能挡住狂风飞沙。在西藏,我们首先要发挥自身这个“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敬业工作,服务一方百姓,守护一方土地。其次,要有“聚木成林”的思想,把自己这个“点”融入到“胡杨林”这个面中,通过集体的巨大作用,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沙林”,守护好边疆国土。同时与各族人民一道努力发展经济,实现把“雪域”变“绿洲”的理想。
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收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相拥的民族感情。***总书记曾说过,“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伟大的祖国,是中华儿女共有的锦绣河山;民族复兴的梦想,是56个民族共同的奋斗追求。在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70年来,民族团结就像阳光,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汉、藏、回、门巴、珞巴等各民族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和建设西藏,建立了深厚友谊。作为工作于这片热土的党员干部,心中要始终种好、种实“民族团结”这粒“种子”,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团结。独木难成林,百川汇大海,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群策群力,共筑钢铁长城,守护好祖国边疆,让外部渗透势力无处遁形,让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放心;要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同行复兴路,为西藏的和谐稳定、繁荣富强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尽一份心、添一股力。
种下“艰苦奋斗”的种子,锤炼像“格桑花”那样高原绽放的奋斗精神。格桑花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在藏族同胞眼里,格桑花是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种花。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藏工作要面对“海拔关”“气候关”“语言关”的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这几关关关艰险、关关难过。***总书记曾指出,“在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西藏这片热土上,我们要种下格桑花一样艰苦奋斗的“种子”,不怕冰封雪飘、不怕风吹日晒、不怕高原缺氧,发挥自身优势,用宝贵的精神迎战各种艰难险阻,始终秉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绽放在西藏的山山水水,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把西藏点缀得更加稳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芒种节气心得体会和思考【篇二】
6月5日,又到一年“芒种”节气。“芒种”本意指“有芒之谷可以播种”,而老百姓习惯将其谐音为“忙种”“忙着种”。笔者是80后,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自童年时便和父母一道亲历芒种前后的繁忙和辛劳。如今虽已不务农事,但每到这个时节,总是免不了多一点感悟与思考。
“稼穑艰难,粒粒辛苦。”芒种是农家最忙最辛苦的时节之一,正所谓“芒种芒种,忙收忙种”。记忆里,这段时间父母都要忙到天黑时方才回家。母亲的头发上会沾满秸秆碎屑,父亲脸上、衣服上会溅满泥浆,常会累得顾不上清洗便草草睡下,第二天天色未明时便又下田去了。到了周末,我也会和父母一起下田。收油菜籽,收红花草籽,收麦子,犁耙,沤田,拔秧,插秧……那时的我,也常会抱怨,农活好像永远也干不完。但也正因为经历过这些,我更懂得农民不易,稼穑艰难,也更懂得珍惜一丝一缕、一粥一饭。现在,虽然很多农村都已实现机械化,收割与播种相对轻松了一点,但农民依然是最辛苦的职业之一。我总觉得,对粮食的浪费,便是对农民,对我父辈们辛勤汗水的亵渎。我们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之风,也正体现了对民力的珍惜,对劳动人民最真切的体恤与尊重,不是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谚语说“芒种不种,过后落空”,我特别理解父母为什么忙日忙夜地赶收赶种。那时,我家人口多,我的前面还有五个姐姐。是父母亲用勤劳的双手,依靠五亩多的田地,养活我们,供我们读书。也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在上世纪90年代,我家就成了传说中的“万元户”。我很清楚,家里的每一点收获与积累,都是父母与姐姐们用汗水换来的。没有耕耘,何来收获?现在,我总是努力把工作做好,用工作实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来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对于额外的荣誉和物质,我从来不敢贪求。***同志曾说,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我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便是我要传承和弘扬的家风之一吧。
“时不我待,莫误天时。”记忆里,芒种插秧总是很赶。据说,是因为芒种前和芒种后插的秧,收成会截然不同。也有古谚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农事如此,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耕种讲“天时”,指的是气温、雨水、阳光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我们工作中也要讲“天时”,比如上级重视、时间节点、工作条件、发展机遇、人民群众的期盼与支持等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便是提醒我们要赶时间、忙起来,将个人的忙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不要辜负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大好年华。
《诗经》有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我们党员干部,要把每一天当作自己的“芒种”,懂得珍惜,学会耕耘,不懈奋斗。如此,方能不负组织信任,不负群众期盼,不负美丽韶华。不要等到秋风落叶,对着荒芜的田野喟叹:“我的收获在哪里?”
芒种节气心得体会和思考【篇三】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宋代楼璹《耕图二十一首·拔秧》中描写的正是芒种时节的农忙景象。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蕴含着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道理。
待人接物——不露锋芒。徐悲鸿曾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党员干部是一种身份,是一种责任,不是有傲气的理由。我们党来自人民,党员干部待人接物要不露锋芒,切不可自我感觉“高人一等”。要始终带着平常心、感恩心对待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如果锋芒毕露,必然高高在上,最终会背离群众、蔑视基层、误入歧途。
思考问题——析毫剖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挑战。如果不能深入分析问题,便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党员干部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梳理个别问题找到普遍规律,析毫剖芒、直抵根本。党员干部思考问题要先一步、深一层、高一度,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决问题才会得心应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日常生活——布衣芒屩。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不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要努力获得精神上的富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粗茶淡饭未必就比山珍海味逊了颜色,布衣芒屩未必就比锦帽貂裘弱了气质,青瓦小院未必就比豪宅广厦低了格调。党员干部要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注重追求内在的丰富,不能为外物所累。
能力提升——种学绩文。处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对党员干部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被淘汰,必须要与时俱进提升能力。这就需要党员干部保持知识恐慌,勤于学习、坚持学习,坚持向书本学、向基层一线的同志学、向群众学、向同事学,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不懂得知识的更新、不注重学习、不懂得积累,如何能适应新时代?如何能建功新时代?
选人用人——蓝田种玉。千秋大业在用人。玉要种在蓝田,人才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选人用人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搭建平台,根据干部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岗位。要涵养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真正选好人、用好人,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加油助力。
养德修身——种麦得麦。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总书记强调,“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尚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政治素养。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党员干部如果不修身养德,如何收获幸福的人生?党员干部要把立德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带着过硬的德行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推荐访问:芒种 节气 心得体会 芒种节气心得体会和思考范本3篇 2022芒种节气心得体会和思考范文3篇 对芒种节气的感悟